李根皮


《中华本草》:李根皮

拼音注音
Lǐ Gēn Pí
别名
甘李根白皮、李根白皮
英文名
Root-bark of Japanese Plum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李的根皮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runus salicina Lindl.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。
原形态
李 乔木,高达9-12m。树皮灰褐色,粗糙;小枝无毛,紫褐色,有光泽。叶柄近顶端有2-3腺体;叶片长方倒卵形或椭圆倒卵形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细密浅圆钝重锯齿。花两性;通常3朵簇生;萼筒杯状,萼片及花瓣均为5;花瓣白色,雄蕊多数;排成不规则2轮;雄蕊1,柱头盘状,心皮1,与萼筒分离。核果球形或卵球形,直径3.5-5cm,栽培品种可达7cm,先端常稍急尖,基部凹陷,绿、黄或带紫红色,有光泽,被蜡粉:核卵圆形或长圆形,有细皱纹。花期4-5月。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-2600m的山沟路旁或灌木林内。
资源分布:除内蒙古、新疆、西藏外,全国各地多有分布和栽培。
形状
根皮呈卷曲筒状,槽状或不规则块片状,长短宽窄不一,厚0.2-0.5cm。外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栓皮;内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,有纵皱纹。体轻,质韧,纤维性强,难折断。气微,味苦而涩。
性味
苦;咸;寒;无毒
归经
肝;脾;心经
功能主治
降逆,燥湿,清热解毒。主气逆奔豚,湿热痢疾,赤白带下,消渴,脚气,丹毒疮痈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外用:适量,煎汁含漱或磨汁涂。
各家论述
1.《吴普本草》:治疮。
2.《名医别录》:主消渴,止心烦、逆奔气。
3.陶弘景:水煎含之,疗齿痛。
4.《药性论》:治脚下气,主热毒,烦躁。
5.孟诜:主女人卒赤白下。
6.《长沙药解》:下肝气之奔冲,清风木之郁热。
7.《本草纲目》:李根白皮刮去皱皮,炙黄入药用。《别录》不言用何等李根,亦不言其味,但《药性论》云入药用苦李根皮,味咸,而张仲景治奔豚气奔豚汤中用甘李根白皮,则甘、苦二种皆可用欤?。
8.《本经逢原》:《药性论》云入药用苦李根皮,而仲景治奔豚气责豚汤用甘李根白皮,时珍疑为二种,不知仲景言甘,是言李之甘,《药性》言苦,是言根之苦,但宜用紫李根皮则入厥阴血分,若黄李根则入阳明气分矣。《别录》治消渴奔豚,大明治赤白痢下,《千金》烧存性敷小儿丹毒,甄权治消渴脚气,孟诜治赤白带下,皆取苦咸降逆气也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《*辞典》:李根皮

拼音注音
Lǐ Gēn Pí
别名
甘李根白皮(《金匮要略》)。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蔷薇科植物[b]李根皮的韧皮部[/b]。
性味
苦咸,寒。 ①《别录》:"大寒。" ②《药性论》:"味咸。" ③《日华于本草》:"凉,无毒。" ④《滇南本草》:"性寒,味苦涩。"
归经
《长沙药解》:"入足厥阴肝经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下气。治消渴心烦,奔豚气逆,带下,齿痛。 ①《吴普本草》:"治疮。" ②《别录》:"主消渴,止心烦、逆奔气。" ③陶弘景:"水煎含之,疗齿痛。" ④《药性论》:"治脚下气,主热毒,烦躁。" ⑤孟诜:"主女人卒赤白下。" ⑥《长沙药解》:"下肝气之奔冲,清风木之郁热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外用:煎水含漱或磨汁涂。
复方
①治奔豚气上冲胸,腹痛,往来寒热:甘草、芎藭、当归各二两,半夏四两,黄芩二两,生葛五两,芍药二两,生姜四两,甘李根白皮一升。上九味,以水二斗,煮取五升,温服一升,日三,夜一服。(《金匮要略》奔豚汤) ②治咽喉卒塞:以皂角末吹鼻取嚏,仍以李树近根皮,磨水涂喉外。(《菽园杂记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