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桕叶


《中华本草》:乌桕叶

拼音注音
Wū Jiù Yè
别名
卷子叶、油子叶、虹叶。
英文名
Leaf of Chinese Tallowtre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乌桕Sapium sebiferum (L.)Roxb.的叶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pium sebiferum (L.)Roxb.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乌桕 落叶乔木,高达15m,具乳汁。树皮暗灰色,有纵裂纹。叶互生;叶柄长2.5-6cm,顶端有2腺体;叶片纸质,菱形至宽菱状卵形,长和宽约3-9cm,先端微凸尖到渐尖,基部宽楔形;侧脉5-10对。穗状花序顶生,长6-12cm;花单性,雌雄同序,无花瓣及花盘;最初全为雄花,随后有l-4朵雌花生于花序基部;雄花小,10-15朵簇生一苞片腋内,苞片菱状卵形,先端渐尖,近基部两侧各有1枚腺体,萼杯状,3浅裂,雄蕊2,稀3,花丝分裂;雌花具梗,长2-4mm,着生处两侧各有近肾形腺体1,苞片3,菱状卵形,花萼3深裂,子房光滑,3室,花柱基部合生,柱头外卷。蒴果椭圆状球形,直径l-1.5cm,成熟时褐色,室背开裂为3瓣,每瓣有种子1颗;种子近球形,黑色,外被白蜡。花期4-7月,果期10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野生或栽培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台湾。
形状
干燥叶多破碎,呈茶褐色,具长柄。完整的叶片为卵状菱形,长3-8cm,宽约3-7cm,先端长渐尖,基部阔楔形,叶片基部与叶柄相连处,常有干缩的小腺体2枚,全缘。纸质,易碎。气微,味微苦。
化学成分
叶含没食子酸甲酯(methylgallate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正三十二烷醇(n-dotriacontanol),无羁醇(friedelin),N-苯基苯胺(N-phenyl aniline)。
性味
苦;微温;有毒
归经
心经
功能主治
泻下逐水;消肿散瘀;解毒杀虫。主水肿;大、小便不利;腹水;湿疹;疥癣;痈疮肿毒;跌打损伤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2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纲目》:治食牛马六畜肉、生疔肿欲死者,捣自然汁一、二碗顿服,得大利,去毒即愈,未利再服。冬用根。
2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红者,治跌打,煲酒服之。
3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气痛、瘀血。
4.《岭南采药录》:治烂脚、疥癞、蛇伤,取叶煎水洗之。多食狗肉发热,取其捣烂冲酒服。
5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治奶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《*辞典》:乌桕叶

拼音注音
Wū Jiù Yè
别名
卷子叶(《分类草药性》),油子叶(《生草药手册》),虹叶(《岭南草药志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大戟种植物[b]乌桕[/b]的[b]叶片[/b],全年可采,晒干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乌桕木根皮"条。
生境分布
产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形状
干燥叶多破碎,呈茶褐色,具长柄。完整的叶片为卵状菱形,长3~8厘米,宽约3~7厘米,先端长渐尖,基部阔楔形,叶片基部与叶柄相连处,常有干缩的小腺体2枚,全缘。纸质,易碎。气微,味微苦。
性味
苦,微温,有毒。 《纲目》:"苦,微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痈肿疔疮,疮疥,脚癣,湿疹,蛇伤,阴道炎。 ①《纲目》:"治食牛马六畜肉、生疔肿欲死者,捣自然汁一、二碗顿服,得大利,去毒即愈,未利再服。冬用根。" ②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薳红者,治跌打,煲酒服之。" ③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气痛、瘀血。" ④《岭南采药录):"治烂脚、疥癞、蛇伤,取叶煎水洗之。多食狗肉发热,取其薳捣烂冲酒服。" ⑤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治奶疮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内服:煎汤,1.5~4钱;或捣汁冲酒。
复方
①治穿牙痈(后臼齿连接有二、三齿处红肿溃烂):乌桕鲜嫩叶连心合糯米饭粒(加葱头或米醋更佳)捣烂敷患处。(《泉州本草》) ②治疮疡背痈:红薳乌桕叶、红薳鸟不企、细叶石班叶。共研末,用酒加蜜糖和匀,调成糊状,敷患处. ③治肩部生疮:乌桕叶和白蜡蒸透敷洗。 ④治皮肤湿疹溃疡:乌桕叶约半斤。煎水候暖,慢慢洗之。 ⑤治头部湿疹:乌桕叶、陀僧末各适量。生油调匀,煮沸候冷,搽患处。 ⑥治脚癣:乌桕树叶煎汁洗之,止痒极效。(②方以下出《岭南草药志》) ⑦治阴道炎:乌桕枝、叶适量,煎水熏洗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 ⑧治蛇咬伤:乌桕鲜嫩叶连幼芽心若干个,捣烂绞汁,取一小杯冲酒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 ⑨治跌打新伤,遍身疼痛:乌桕鲜嫩叶连幼芽心七个。揉碎,酒送服。或鲜嫩叶连心约五钱,合乌糖和酒共捣烂。绞汁,炖温内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临床应用
治疗阴道炎:取鲜乌桕枝叶10斤,加水20斤煎至10斤。每天用500毫升冲洗阴道1次;洗后用乌桕叶粉喷入阴道内,或将乌桕叶粉装入胶囊,于睡前塞入阴道内,6次为一疗程。治疗霉菌性阴道炎127例,治愈76例,好转33例。
摘录
《*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