鹰骨


《中华本草》:鹰骨

拼音注音
Yīnɡ Gǔ
别名
鹞婆骨
英文名
Goshawk bon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鹰科动物苍鹰的骨胳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ccipiter gentilis (Linnaeus)
原形态
苍鹰,大型鸟类,体长约50cm。嘴黑色,基部带暗蓝色,蜡膜黄绿色。虹膜金黄色。前额以至后颈为石板灰色。羽基白色;眼上方有白色眉纹,羽轴黑色,耳羽黑色;上体为石板灰色;肩羽和尾上覆羽有白色横斑;其余杂有灰白、黑褐色斑块或横斑。下体灰白。喉有黑褐色细纹,胸、腹、两胁与覆腿羽均杂有黑褐色横斑。羽轴均为黑褐色。脚绿黄,爪锐利,黑色。
栽培
野生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山林间。飞行迅速,善能捕取野兔、野鼠等小动物为食。
资源分布:繁殖在我国东北北部;河北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处为旅鸟和冬候鸟。
化学成分
骨含大量胶原(bone collagen),钙,磷,脂类(lipid)等。
性味
味辛;咸;性温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祛风湿;续筋骨。主筋骨疼痛;损伤骨折
用法用量
内服:焙脆研末,5-10g;或浸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
《*辞典》:鹰骨

拼音注音
Yīnɡ Gǔ
别名
鹞婆骨(《陆川本草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鹰科动物[b]苍鹰[/b]的[b]骨胳[/b]。
原形态
苍鹰(魏澹《文集》),又名:黄鹰(魏澹《文集》),鷞鸠(《尔雅翼》),角鹰(《纲目》),鹞鹰。 体长约50厘米。嘴黑,基部带暗蓝色,蜡膜黄绿色。虹膜金黄色。前额以至后颈为暗石板灰色。羽基白色;眼上方有白色眉纹,羽轴黑色;耳羽黑;肩、背、腰及尾上覆羽均石板灰色,肩羽和尾上驳羽有白色横斑;飞羽暗灰褐色,并有黑褐色的横斑;内翈杂有灰白色的块斑;尾羽灰褐,具宽阔的黑褐色横斑,端缘灰白。下体灰白,喉有黑褐色细纹,胸、腹、两胁与覆腿羽均杂以黑褐色横斑,羽轴均为黑褐色;肛周及尾下覆羽白色,有稀少褐色横斑。脚绿黄,爪锐利,黑色。 栖于山林间。飞行迅速,善能捕取野兔、野鼠、鹑类和野鸭等为食。 本动物的头(鹰头)、眼睛(鹰眼睛)、嘴和脚爪(鹰嘴爪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繁殖在我国东北北部;河北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处为旅鸟和冬候鸟。
性味
①《医林纂要》;"辛咸,温。" ②《陆川本草》:"咸,微温。"
功能主治
续筋骨,祛风湿。治损伤骨折,筋骨疼痛。 ①《纲目》:"伤损,接骨。" ②《医林纂要》;"壮筋骨,益气力,除痹祛风,明目,去积,消鸡骨鲠。" ③《陆川本草》:"续筋骨,祛风湿。治损伤,接骨,风湿骨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酥炙烧存性,2~3钱酒调服;或浸酒饮。
复方
治伤损,接骨:鹰骨烧灰,每服二钱,酒服,随病上、下,食前、食后服。(《纲目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